建筑业未来5年方向定了,行业人好好想想接下来怎么干?

品牌智库

建筑业未来5年方向定了,行业人好好想想接下来怎么干?

建筑业未来5年方向定了,行业人好好想想接下来怎么干?插图
最近,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一则表态在行业内引起不小的关注:

未来五年,我国建筑业的方向很明确——从“增量扩张”转向“存量提质”,同时,智能建造、工业化建造、绿色建造将成为主线。
(信息来源:住建部官方网站及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相关政策解读kyc.tcu.edu.cn)

说白了,就是一句话:“不再拼数量,而要拼质量。”

一、粗放增长的时代,真要结束了

过去十几年,建筑业最挣钱的就是拼规模。谁能拿地、谁能快干、谁能抢进度,谁就能赚。但现在不一样了。

住建部已经明确,接下来行业重点会放在—

城市更新
老旧小区改造
工业厂房升级
装配式建筑
绿色建筑与节能改造

也就是说,“干多少”不再是核心,“干得好不好、智不智能、绿不绿色”才是未来的胜负手。

二、建筑业的底层逻辑正在被改写

以前干工程靠的是“人多、资源多”,现在靠的是“标准化、智能化”。这波转型,我总结成一句话:从体力活到智力活。几个趋势已经很明显了:
1.装配式、模块化
这不是口号,很多地方已经要求新建项目一定比例采用装配式建筑。对施工单位来说,这意味着现场劳务减少、工厂化加工增加。

2.BIM和智能建造
政府文件里提了很多次“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”。BIM、数字孪生、AI调度系统,这些不再是概念,而是未来项目准入的“门票”。

3.绿色建造与低碳发展
“好房子”要“五好”:好设计、好建造、好材料、好运维、好管理。这句话不是我说的,是住建部部长公开讲话中提到的关键词。这直接影响到建材厂、施工单位、设备供应链的升级方向。

三、坑比机会多,但也真有路可走

这两年行业里很多人都在问:“工程越来越少,我们该干嘛?”其实答案已经在政策里写得很清楚:不是没工程,而是工程换了样子。

我举几个方向:
城市更新项目:比如老旧小区改造、工业园区更新,这些项目周期短、资金更稳定,对地方政府来说是“稳就业”的重点。
公共服务设施项目:医院、学校、养老中心这些民生类建设依然是刚需。
新能源与基础设施配套:风电、光伏、储能项目的土建部分越来越多企业在切入。
出海业务:有实力的企业可以关注“一带一路”项目,但那是另一套打法,不是“价格低就能干”。

四、对于建筑业的不同角色,大刘的几点建议

对施工单位:别再一味拼最低价。未来招投标的核心不再是价格,而是技术能力、绿色指标、数字化水平。现在很多地方的评分标准已经在往这方面倾斜。

对设备和建材厂商:做产品不如做方案。客户现在不想听你参数多强,而是想听你怎么帮他“省工期、省人、省成本”。智能设备、绿色材料、小型模块化系统,都在往上走。

五、最后想说一句:别只盯着“危”,要看到“机”

现在确实是个难的阶段,开工率下降、资金收紧、竞争激烈。但回过头看,每次行业洗牌,留下来的都是那些能“跟着政策走”的人。

以前靠规模,现在靠能力;
以前靠资源,现在靠技术;
以前拼关系,现在拼品牌。

未来五年,建筑业不是没机会,而是机会更集中在那些愿意先动起来的人身上。

最后留个问题:
如果你现在在建筑行业,你觉得自己还在“红海”卷价,还是已经在往“新赛道”转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——这波转型,肯定有人出局,也有人靠它翻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