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海干工程,真有那么香吗?
出海干工程,真有那么香吗?
这几年啊,朋友圈里、行业群里,全都在说一个词——出海。 谁谁去了非洲,谁谁接了中东的项目,一单上亿;还有人说海外利润是国内的十倍,“不出海就是在原地踏步”。
听着挺带劲的,但真要问一句—出海干工程,到底值不值?我混这行十几年,见过不少出海的同行,有人赚得盘满钵满,也有人差点把公司搭进去。所以今天我就想聊聊这个问题:出海,是机会,但更是考验。
看上去“利润高”,其实坑更多
出海项目的第一大诱惑就是——金额大。 动不动就是上千万、上亿美元的合同, 国内一个县城的项目干一年,也不如那边一个标段。
但问题是——钱不好拿。
很多海外工程的回款,都要走国际贷款、援助资金的流程,少则半年,多则三四年,你前期垫进去几千万,资金链一断,项目一停,你的“利润”也就化成了泡影。再加上汇率、政治局势、通关周期这些不确定性,一个工程做到后期,光是应收账款就能压垮一个民企。
账面利润高,实际利润低
你听别人说海外利润10%、15%, 但你真做过就知道——那是“纸面利润”。
出海项目最大的两个问题: 人工贵、运输久。
很多国家要求必须用本地工人,有的工资比国内还高,还得给住宿、餐补、保险。材料运过去更贵,一艘船走几个月,海运费一涨就吃不消。签证、安保、保险,这些也都是成本。
最后结算一算——能有3%、5%的净利润都算不错。 运气不好,遇上停工、通货膨胀、合同变更,还得自己往里贴。
政策环境的不确定,是最大风险
国内工程讲“规范”,但国外很多地方——讲的是关系。 有的国家政策不透明,政府换届、条款改动,随时可能卡项目。 设备在港口出不来,工人回不来,合同成废纸的事,不是没发生过。还有一些地区局势动荡,治安、疫情、政变……
这些事离我们看似很远,但真出事的时候,你才知道风险有多大。我认识一家做路桥的民企,前几年去非洲干了一个项目,前期投了几千万,后期当地换政府,项目直接被叫停。设备没运回来,人撤也撤不出来。最后账上留的只有一堆英文合同和债务。
真的不能出海了吗?
说了这么多,不是让大家打退堂鼓。 出海确实是趋势,尤其“一带一路”的背景下,政策支持、市场广阔。但关键是——要看你是谁、怎么出。
如果你是央企、国企,有资源、有融资、有政府背书,那当然稳。 但如果你是民企、中小企业, 那就别想着单打独斗,最好是“借船出海”。
比如:
和有经验的总包企业合作; 参与分包或设备配套; 或者靠国内的EPC资源“带出国”。 这样能分担风险,少踩坑。 你不一定要当“船长”,但可以当“船上的乘客”, 先学会看海,再去造船。
出海不是梦,是一道选择题
现在国内的竞争确实激烈,利润越来越薄, 很多企业都把希望寄托在“出海”上。
但我想说—— 出海不是救命稻草,是一场高风险投资。
它能让你赚大钱,也能让你倾家荡产。 关键不是“要不要去”,而是“你准备好了没”。
资金、团队、语言、法律、风险控制,这些都要提前布局。别看别人风光无限,背后的坑,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。
你怎么看? 现在国内卷、国外险,你会选择出海干工程吗?
还是更愿意扎根国内做细做深? 留个言聊聊,你怎么看这波“工程出海潮”?
还是更愿意扎根国内做细做深? 留个言聊聊,你怎么看这波“工程出海潮”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