制造业怎么走出“内卷”?我总结破局的四把钥匙

品牌智库

制造业怎么走出“内卷”?我总结破局的四把钥匙

最近和不少行业朋友聊到一个问题:现在各行各业都在卷,建筑也好、制造也罢,卷来卷去最后价格压到极限,企业利润越来越薄。那怎么办?我觉得关键还是要从“红海”卷出来,找到属于自己的“蓝海”。我总结了“四化”,或许能给行业一些启发。

1. 差异化:别和所有人挤在螺纹钢里打架

你做大众产品,那就是纯红海。比如螺纹钢,谁不会做?大家都能做,最后只能拼价格。
但如果你能往细分去做,去做弹簧钢、硅钢片、汽车高端钢板、船板,这些门槛更高、价值更高,利润空间自然也就不一样。差异化才是破局的第一步。

2. 细分化:满足客户更多的“特殊需求”

一个产品细分做深,就能在看似过剩的行业里逆势增长。海天味业是个典型例子,做酱油一年能有五六十亿利润,市值两三千亿。为什么?因为他们不是只做一种酱油,而是做上百种:老人用的、小孩用的、海鲜用的、炒菜用的……不同场景的需求被放大,价格自然也能拉开。法国的面粉能做上百种面包,日本的水泥能分出上百种品类,结果就是品质和价格都往上走。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学学?

3. 高端化:别被“消费降级”绑架

很多企业一看市场不景气,就跟着做低端、便宜的东西。但事实证明,越是这样的时候,越要有人敢走高端化。奇瑞捷途就是一个让我很意外的案例。去年在中东卖了7万辆,一辆车卖五六十万,当地人还抢着买。为什么?因为它正好契合了当地沙漠地带的需求,耐用、适配、够档次。
所以,高端化不是卖贵,而是能让客户觉得“值”,哪怕在降级的大环境里,也有人愿意为好产品付高价。

4. 品牌化:再不做品牌就只能打工

按照“微笑曲线”的逻辑,制造业这一环是利润最低的,两端的专利技术和品牌才是真正赚钱的地方。过去我们觉得“便宜就是竞争力”,但今天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,越来越认品牌。国产车市占率60%,新能源车86%,这是靠什么?靠品牌心智。国潮崛起,00后们愿意买国货,这是属于中国品牌最好的时代。建筑、制造行业是不是也该想想:除了规模,我们的品牌价值在哪里?

我的结论很简单
凡是走“四化”的企业,活得都不错;
凡是只想着规模、成本的企业,大概率会陷在内卷里。
说到底,行业不是没机会,而是你要不要换个打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