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神智选|红海退潮之后,工程机械行业的蓝海机会在哪?
大神智选|红海退潮之后,工程机械行业的蓝海机会在哪?
过去十几年,工程机械是中国制造的代表行业之一,从三一、中联、徐工到柳工,全球Top 10中,中国品牌曾一度占了半壁江山。可今天的行业,正在经历一场“安静”的转型。
一、表面繁荣背后的“红海现实”
从销量上看,中国依旧是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市场,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,这几年行业的关键词,变的更现实。
“内卷”:价格战成了主旋律,一台挖机的利润甚至不如一部智能手机。
“库存积压”:代理商和终端客户积压的二手机、库存新机正在压缩市场需求。
“更新放缓”: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黄金期已过,设备更换周期被拉长。
“出海遇冷”:东南亚、中东、非洲等传统外销市场竞争加剧,中国品牌再也不是唯一选择。
行业开始步入周期调整期,但这不意味着没有机会。每一次调整,恰恰是蓝海形成的机遇。
二、蓝海市场到底在哪?
1. 向“专用化、场景化”转型
传统通用型设备(如普通挖机、装载机)的市场已接近饱和,而细分场景下的专用设备却供不应求。
桥梁预制场用的钢筋笼智能加工设备
光伏支架建设用的螺旋钻机
棚改、城中村改造需求下的微型破拆设备
谁能更早深入施工场景,谁就能先占领这片细分市场的心智。
2. “服务+产品”模式打开新空间
过去卖设备靠一次性采购,赚的是买卖的钱。现在客户越来越看重设备的全生命周期价值:
能否远程运维?有没有数据平台?维修响应快不快?是否可以按小时租赁?
像三一重工推出“设备云”,中联重科探索“金融+服务”模式,正是从单一设备制造商转型为解决方案提供商,这条路虽然重,但门槛也高。
这也是中小企业有机会“轻切入”的蓝海。
3. “更新换代”将从产品向“系统”升级
未来不是谁的设备力气大,而是谁更懂自动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的工程效率。
建筑钢筋加工环节,传统靠人工+普通设备,效率低、误差大。
现在智能化加工线,集成剪切、弯曲、套丝、焊接、自动出料,不但降低人工,还让甲方验收更顺畅。这不是单一设备的竞争,而是系统效率的PK。
未来客户选供应商,不再只看谁家便宜,而是看谁能帮助他们缩工期、降误差、控成本、提标准。
三、未来的出路:不是抢地盘,而是重构“竞争力结构”
中国工程机械企业,过去靠性价比赢市场,今天要靠什么呢?
1. 技术力——能否产品系统化、解决方案化?
不是多一个功能就叫创新,是能不能让施工效率显著提升,能不能做“替人工”的设备,能不能把数据用起来。
2. 品牌力——能不能建立客户信任,打破同质化?
品牌不只是名字好听,更是客户敢下单、愿合作、愿复购的前提。
没有品牌,就没有持续溢价。
3. 营销力——能不能找到新的客户获取路径?
以前靠线下圈子、招投标,现在客户更年轻、更分散,线上内容、短视频、社媒传播、客户私域建立成为新常态。
在这个行业做久了,容易陷入“都这样”的思维。但真正的机会从来不在大路上,而藏在那些没人注意的细分需求、没人服务的客户场景、没人讲透的效率痛点里。未来5年,中国工程机械市场不是没增长,而是从“规模红利”转向“结构红利”。抓住场景化的细分需求、走出以价格为王的陷阱、构建自己的品牌和服务体系,是我们下一个十年的蓝海之路。
大神工程资讯:
6月7日,华中地区首座700米级水头抽水蓄能电站——湖南平江抽水蓄能电站关键控制性工程,1号引水斜井全线贯通,为今年7月电站蓄水奠定基础。平江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容量140万千瓦,投运后每年可提供10.9亿千瓦时清洁能源。近日发布的《抽水蓄能产业发展报告2024年度》显示,我国抽水蓄能电站投产总装机容量连续9年居世界首位。总重量突破60万吨 我国浮托安装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