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筑行业的现状,我们是该坚持,还是离开?
建筑行业的现状,我们是该坚持,还是离开?
“建筑行业到底还行不行?”“现在是不是该赶紧转行?”
昨天有朋友把一个段子发给我,说得特别有意思:
“建筑行业,不是寒冬,是洗牌。”
这句话乍一听像是在安慰人,但仔细一想,其实特别扎心。
它的潜台词是:“不是行业不行,而是你可能已经跟不上了。”作为在工程行业深耕多年的人,我今天就从现状、趋势和出路三个层面,跟大家聊聊,我们到底是在等春天,还是等清算?
一、热闹的表面,冷静的底层是现实
1. 数据怎么说?
建筑业平均利润率已跌至3%以下
地方基建支出紧缩、项目审批收紧、投融资两头受限
最直观的感受就是:
项目越来越少,中标越来越卷,利润越来越薄。
中小施工企业现在面临着“三座大山”:
拿项目难(资源集中)
干项目险(回款慢、成本高)
管项目累(人才流失、监管收紧)
但与之相对的是,工程机械销量在暴涨,水利、能源、新基建项目正在快速释放。
二、行业没死,只是换了玩法是趋势
“寒冬”说法,我认为其实不成立
我们总说建筑行业进入寒冬,但实际上国家每年在基建领域投入的资金依然是万亿级别的。只不过,这笔钱,不再流向老思路、老玩法的企业。过去你做工程靠三件事
关系、低价、经验
而现在你得靠的是
资质+数据化管理
技术+专业化分工
品牌+数字化运营
我可以说,不是行业没机会,而是“粗放模式”没机会了。
三、为什么说“是洗牌”?
“洗牌”这个词,意味着什么?
淘汰一批人,重塑一批人
劣币不再驱逐良币
靠跑关系、压人工、低价投标的路子正在被彻底终结
国家发改委最近提出要整治“劣质低价”“恶性竞争”,就是要把工程回归到质量为王的正轨上来。行业在换轨,而不是刹车。未来的建筑业,更像一个系统集成产业,而不只是“包工头+苦力+垫资”的游戏。
四、那我们到底该“坚持”还是“逃跑”?如果你是下面几种人,建议慎重离开:
只靠人脉接项目,对数字化、合规管理一窍不通
不愿学习、抗拒转型,永远停留在“老黄历”里的打法
心态过于保守,害怕品牌建设、内容曝光、线上营销等新模式
但如果你具备以下任意一条,可以大胆留下:
愿意把企业当作“品牌”来运营,不只是一锤子买卖
愿意在细分领域做深耕,成为“某类工程”的专家型玩家
有稳定的客户渠道,愿意用数字工具优化项目流程、减少人工成本
五、真正的机会,不在逃跑,而在重构定位
我们服务过很多建筑相关企业,过去几年他们的转变也让我非常有感触:
有钢筋加工企业开始打造自有品牌和智能化工厂,逐步成为总包商的“指定供应商”。
有中小工程队放弃争抢大项目,专注旧城改造、厂房加建、定制施工,活得反而很稳定。
有老板做短视频,干脆把自己变成“行业专家IP”,客户看视频找上门,转介绍率飞升。
不是离开行业的人都后悔了,而是留下来的人正在改写游戏规则。
大神智选认为,建筑行业,不是寒冬。
是“拼老路”的人没戏了,是“只会等项目”的人不行了,是“躺着挣钱”的时代过去了。
但新的空间,已经打开:
政策回归工程本质,资本寻找确定回报,项目更注重标准化和专业化。
与其问:“我要不要离开?”
不如换个问题:“我要以怎样的姿势留下来?”
如果你还在建筑行业里打拼,不妨想想下面这几个问题:
我的公司有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?
我们能不能把优势内容做成可传播的品牌?
我们获取客户的方式,是不是太被动了?
有没有可能用内容、平台、服务,去打破靠“熟人介绍”的困局?
洗牌的时候,看似混乱,实则重构秩序。
留下的,不一定最强,但一定是最懂“变化”的人。
如果你依旧感觉迷茫,欢迎找大刘聊聊。